陕西师范大学“五处发力” 全面提升资助育人效果

发布者:zzglzx发布时间:2017-12-12浏览次数:1042

陕西师范大学“五处发力” 全面提升资助育人效果

【信息来源:陕西师范大学|转载: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时间:2016-12-08】

近年来,陕西师范大学紧紧围绕深化学校综合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秉承“受助思源、获奖思进、传递爱心、回报社会”的工作理念,坚持“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工作思路,“五处发力”助推资助育人工作,面向社会发布《本科生资助发展报告》,切实提高资助工作的精准度,努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一、制度有力:完善规章制度 严格评审环节

学校通过完善资助工作管理制度,严格评审环节,确保资助工作的规范性。学校出台并实施了《陕西师范大学非师范生困难补助基金管理与使用暂行办法》,设立专项补助基金用于学生临时困难补助、专项慰问以及专项补助,缓解学生经济压力。近年来,学校先后出台了资助工作管理暂行办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资助工作管理制度,同时根据各类奖助学金的任务和要求,结合资助方的意愿,为每项奖助学金“量身定制”评审管理办法。在奖助学金评选流程中,学校始终按照各类奖助学金评审发放的10大环节严格评选,确保资助工作在阳光下运作。

二、监督得力:学生融入评审 创新认定模式

近年来,学校通过完善师生评审团制度、创新困难生认定模式等,紧密联系学生,实行民主监督,进一步确保资助工作的准确性。

一是完善师生评审团制度。学校设立《陕西师范大学学生评审团制度》,由学生评审团加入到各类奖助学金评审委员会中,全程参与并监督奖助学金评审过程。此项制度不仅保证了资助工作接受民主监督,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二是创新困难生认定模式。学校新版学生工作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奖助学金网上评选,独创了“网络班级评议”和“困难生认定直通车”等功能,在充分保证民主的基础上,有效保护了学生的隐私权,操作过程有记录、可查证、可追溯,提高了工作的公平性和准确性,取得了较好效果;学校设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走访专项经费,以立项答辩的方式,成立了多支走访调研团队,前往陕西、河南、四川等多个省市20余乡镇实地走访慰问困难学生家庭,了解学生实际困难,宣传国家学校资助政策,同时,深入各县级资助管理机构调研交流,探寻校地资助工作联动机制,助推精准资助,共育学生成长。

1.png

1国家奖学金学生评审团评审现场

2.png

2学工干部走访调研团队慰问困难学生家庭及当地资助部门

3.png

3陕西师范大学寒假慰问留校学生

三、经费给力:设立配比激励 提高资助标准

为了提升学生的受益面和覆盖面,学校通过加大经费投入、提高补助标准,解决学生实际困难,提升资助工作的针对性。

一是设立配比激励政策。对于社会慈善机构和爱心人士在学校或学校设立的奖助项目,学校基金会按照资助总金额20%的比例配比经费。此外,学校鼓励学院积极争取社会类捐赠项目,对项目进行20%配比的同时,给予学院相应的奖励。近三年来,学校、学院共募集到社会类奖助学金10项,包括学校层面4项,学院层面6项,配比增加受助人数138人。此政策的实施,扩大了资助项目的受助面和影响力,更激发了学院为学生争取资助项目的积极性,帮助更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中受益。

二是提高补助标准。学校于近期调整了非师范专业学生补助标准和提高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先进班集体等奖优项目奖励标准。全面提高奖励补助标准后,学校非师范生生活补助共计606.42万元,总金额较调整前提升11.5%;奖励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1471人,优秀班集体63个,奖励金额共42.18万元,总金额较调整前提升11.74%。以上补助奖励标准的提高,扩大了学生的受益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四、育人尽力:创新育人模式 深化育人效果

学校在扎实做好资助工作的同时,一直重视资助与育人并重,积极探索创新育人模式,形成资助工作特色,凸显资助亮点,强化育人维度,深化育人效果。

一是创新育人模式。将单一的扶贫解困转化为多元的资助帮扶,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1)深入实施“大学生发展成才计划”。此计划是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举措,也是学校加快建设创新型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计划。内容主要集中在培养学生能力素质、开发维护新媒体平台、建设校园文化等方面。全校在近几年来,平均每年完成百余项勤助科研项目的申请结项工作,年均累计参与学生900余人。勤助科研方面,学校收到项目组提交论文、方案策划、科技发明和专利申请共131份,公开发表论文25篇,科技发明实物2个,专利申请1项。

4.png

4家教服务中心举办“重返考场,助力高考”志愿活动

2)在志愿服务和市场兼职项目中,学校积极引导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中,依托家教服务中心,为全校学生提供家教等市场兼职机会,2015年成功派发家教岗位1269个,市场兼职岗位1093个,累计收益约313万元,生均收入1327元。

(3)设计个性资助方案,创新资助方式。为了帮助困难生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设立“微爱基金”,汇聚点滴爱心,解决特殊困难学生实际问题;实施 “微爱远行”项目,帮助优秀学子实现出国梦想;举办“微爱助跑”系列培训班,为优秀的困难生量身定制雅思托福考试培训、公务员考试培训等活动,努力实现“精准资助”。

(4)搭建学生事务自主管理平台。学校成立了新勇学生活动中心学生物业管理服务团队和“长雁通”学生事务服务中心等学生管理平台。平台通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成长模式运营,在服务学生及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具有引领作用,现已成为学校文化名片。

5.png

5学生设计的“长雁通”形象人物“通通”和团队徽标

6.png

6“长雁通”学生管理团队

二是深化育人效果。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助人感恩意识、自觉培养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1)举办资助育人活动。根据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安排,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将学生诚信教育活动月、“国家资助 助我飞翔”全国励志成长成才优秀学生典型宣传评选、“助学·筑梦·铸人”主题征文等资助育人活动日常化、典型化、特色化。学校学生连续入选第一、二届“国家资助 助我飞翔”全国100名励志成长成才优秀学生典型;连续两年荣获全国“助学·筑梦·铸人”活动优秀组织单位。

(2)加强家校联动。我校一直注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互动模式,积极与学生家长交流。截止目前,学校已向学生家庭邮寄了1万余份喜报。仅2015年,学校向1786名本学年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奖项的学生家庭邮寄喜报。收到喜报后,很多学生家长通过信件、电话、微信、微博互动留言等方式与学校进行了沟通交流。人民网、新华网、华商报、新浪微博等媒体关注学校寒假邮寄喜报工作,陕西电视台对喜报邮寄工作进行了采访报道。

7.png

7学校为获奖学生家庭书写喜报、春联,送祝“福”

(3)创新爱心社团管理模式。2015年,学校成立了微爱工作室统筹负责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下设爱心社团的管理及新媒体工作开展。通过组织开展社会公益、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等特色活动,培养学生受助助人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团队还积极“走出去”,参与高校公益论坛等校际交流,与其他高校共同探讨大学生公益发展之道。

8.png

8爱心社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五、网络助力:改进宣传方式 提升工作实效

为帮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国家、学校资助政策、促进政策落实、提升政策效果,学校充分拓展“互联网+资助”工作思路,不断改进资助工作宣传方式,突出资助宣传工作重点,保证资助工作有效开展。

一是开发建设新版学生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学校投入30万经费开发设计新版学生工作管理信息系统。新系统实现了学生工作信息数据动态更新,与教务系统的有效对接,资助项目的“一键式”申请审核,设计开发了学生事务网上办理等特色模块,提高资助管理工作效率和学生资助的“精准度”,切实提升学生资助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此外,学校学生工作信息管理系统的投入使用,受到了其他高校的广泛关注,截至目前,学校已先后接受了十余所高校的走访调研。

9.png

9陕西师范大学“互联网+资助”工作思路

二是打造资助工作“一网两微”媒介平台。学校进一步完善资助网建设,开通运营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官方微信、SNNU微爱之家新浪微博,全力打造 “一网两微”学生资助工作媒介平台。依托网络平台宣传国家、学校资助政策与成效,在线答疑热点问题,开设资助专题栏目,将学生资助宣传工作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及时挖掘、大力宣传受助学生典型,充分发挥其励志、引领作用。同时,学校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宣传队伍建设,通过定期培训、学习交流等形式不断提升工作能力,提高新闻敏锐性,传播好“学生资助”声音,营造良好的资助工作网络舆论氛围。

10.png

10陕西师范大学学生资助网、微信微博平台

三是加强资助工作宣传。学校加强校内外宣传力度,注重工作经验总结,多次受中央、地方、学校媒介平台的关注报道。学生资助工作信息稿、学校教育扶贫典型做法多次被刊登至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网站、陕西省教育厅网站;邮寄喜报、中秋月饼慰问等资助工作做法受到了人民网、新浪微博、陕西电视台、西安晚报等媒体关注报道;多项资助育人活动以校网首页大图的形式进行展示宣传,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

11.png

11学校校园网首页宣传学生资助育人活动